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7年秋季) - 行业新闻 - 四川医保
欢迎访问四川省医药保健品进出口有限公司! English 中文
新闻资讯
公司新闻
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7年秋季)
作者:adminl 來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日期:2017-11-10 17:04:00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

  2017年秋季)

  2017年以来,全球经济回暖,国际市场需求总体回升,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持续发展,外贸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有所改善。商务部会同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继续狠抓外贸稳增长调结构政策措施的落实,促进进出口实现较快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动力加快转换,外贸回稳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一、2017年前三季度中国外贸运行特点

  前三季度,以人民币计,中国进出口总值20.29万亿元,同比增长16.6%(下同)。其中,出口11.16万亿元,增长12.4%;进口9.13万亿元,增长22.3%;贸易顺差2.03万亿元,收窄17.7%。以美元计,中国进出口总值2.97万亿美元,增长11.7%。其中,出口1.63万亿美元,增长7.5%;进口1.34万亿美元,增长17.3%;贸易顺差2956亿美元,收窄25.4%。

  (一)进出口实现较快增长

  前三季度,中国月度进出口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以人民币计,各月进出口均实现两位数增长。进出口持续回稳向好主要得益于以下因素:

  一是外部需求回暖。2017年以来,全球经济回暖,国际市场需求持续回升。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17年世界经济增长3.6%,增速较2016年提升0.4个百分点。全球经济向好带动国际市场需求回暖,为中国外贸增长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二是国内需求平稳增长。中国经济保持了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带动了大宗商品进口需求,前三季度原油、铁矿砂、天然气钢材精矿等10类大宗商品进口数量增长3.3%~25.6%。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在2016年末快速上涨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稳中有升走势,抬高了中国进口商品价格。前三季度,10类大宗商品进口价格上涨9.7%~75.3%,因价格上涨因素拉动进口增长6.3个百分点,数量和价格合计拉动总体进口增长8.5个百分点。

  三是政策效应持续显现。2013年以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外贸稳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文件。商务部会同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狠抓政策落实,切实为企业减负助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振了企业进出口信心。

  四是企业转动力、调结构步伐加快。随着外贸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外贸企业积极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标准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产品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一大批外贸企业主动适应市场多元化需求,探索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国家积极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支持政策,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外贸新动力培育初显成效。
 

  \

  专栏一  5年回眸: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

  对外贸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对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创造就业、增加税收等发挥着重要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外贸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外贸发展的政策措施。商务部会同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狠抓政策落实,大力推进国际市场布局、国内区域布局、商品结构、经营主体和贸易方式“五个优化”,加快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贸易平台、国际营销网络“三项建设”,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切实为企业减负助力,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做强一般贸易,提升加工贸易,发展其他贸易,取得积极成效。中国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国际市场份额稳步提升,动力转换和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外贸优进优出取得显著成效,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货物贸易大国地位不断巩固。2009年以来,中国连续八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地位。在全球贸易持续低迷背景下,中国进出口表现优于其它主要经济体。中国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从2011年的10.4%上升至2016年的13.2%。外贸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外贸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人数达到1.8亿左右,约占全国就业总数的23%。2016年,进口环节税收达1.54万亿元,占全国税收收入11.8%。

  二是进出口结构持续优化。国际市场结构更加多元,2016年,发展中经济体和新兴市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占中国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45.6%和27.7%,较2011年分别提高3.1个百分点和3.8个百分点。国内区域布局更加均衡,中西部地区占全国外贸出口的比重达到15.2%,较2011年提高3.3个百分点。商品结构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机电产品在出口中的占比由2011年的57.2%増至2016年的57.6%,钢材、原油、成品油等产品出口比重下降。经营主体活力增强,民营企业成为外贸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出口中的比重首次超过外资企业,由2011年的33.5%上升至2016年的46%,提高12.5个百分点。贸易方式进一步优化,一般贸易快速发展,占出口的比重提高到53.8%,较2011年提高5.5个百分点。

  三是外贸发展动能加快转换。外贸企业持续从供给侧发力,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努力培育竞争新优势,企业创新能力、品牌建设、营销能力不断增强,具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自主营销渠道以及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产品出口增速高于传统商品。2009年以来,中国连续8年保持机电产品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地位。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快速增长,有效满足甚至创造了市场需求,成为外贸新的增长点。

  四是中国外贸发展惠及全球。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积极同世界各国开展经贸合作,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交融格局,对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制造”增进了全球消费者福利,“中国市场”带动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国政府坚持进口与出口并重,在稳定出口市场的同时主动扩大进口,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进口市场之一,进口占全球份额的1/10左右。

  (二)一般贸易占比进一步提高

  前三季度,一般贸易进出口11.49万亿元,增长18.1%,占全国外贸总值的56.6%,较2016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6.10万亿元,增长12.0%,占出口总值的54.6%;进口5.40万亿元,增长25.8%,占进口总值的59.1%。

  前三季度,加工贸易进出口5.81万亿元,增长12.7%,占全国外贸总值的28.6%。其中,出口3.70万亿元,增长11.2%,占出口总值的33.1%,与2016年同期基本持平。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取得初步成效,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出口增长快于东部地区。加工贸易进口2.12万亿元,增长15.5%,占进口总值的23.3%,较2016年同期下降1.4%。前三季度,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成为外贸发展的亮点。

  专栏二   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近年来,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较大的交易规模和产业集群。2016年以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跨境电商健康有序发展的政策措施,为跨境电商创造了更加公平、便利的发展环境。13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配套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交易规模快速增长,业务模式不断创新。

  2017年上半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3.6万亿元,增长30.7%。其中,出口跨境电商交易规模2.75万亿元,增长31.5%;进口跨境电商交易规模8624亿元,增长66.3%。跨境电商已经成为中国外贸增长的重要动力,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

  2017年9月2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深入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措施,提出:

  一要在全国复制推广跨境电商线上综合服务和线下产业园区“两平台”及信息共享、金融服务、智能物流、风险防控等监管和服务“六体系”等成熟做法,积极探索新经验,在制定跨境电商国际标准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要再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城市建设新的综合试验区,推动跨境电商在更大范围发展。

  三要围绕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着力打造互联互通、智能化的新型外贸基础设施,鼓励建设覆盖重要国别、重点市场的海外仓,加强物流网络等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四要按照包容审慎有效的要求加大监管创新,促进各综合试验区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对接,实现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推动建立针对跨境电商的交易风险防范和消费者权益保障机制,大力打击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会议还决定,将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监管过渡期政策再延长一年至2018年底,并加快完善相关制度。

  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发挥中国制造业大国优势,拓展海外营销渠道,合理增加进口,扩大国内消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外贸转型升级;有利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有利于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商务部和相关部门将落实好国务院确定的支持跨境电商发展政策措施,推动跨境电商健康发展。

  中国支持跨境电商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支持企业围绕技术、物流、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加强与境外企业合作,通过规范的海外仓、体验店等模式融入国外零售体系,逐步实现经营规范化、管理专业化、物流标准化和监管科学化。商务部将继续积极参与电子商务国际规则制定,鼓励行业组织及企业参与电子商务国际标准、规范和规则体系建设。

  (三)民营企业在外贸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前三季度,民营企业进出口7.81万亿元,增长17.8%,占进出口总值的38.5%,比重较2016年同期提升0.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5.23万亿元,增长14.7%,占出口总值的46.8%,比重较2016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出口第一大经营主体的地位进一步巩固;进口2.58万亿元,增长24.4%。前三季度,外资企业出口4.78万亿元,增长10.5%,占出口总值的42.8%,比重较2016年同期下降0.7个百分点;进口4.28万亿元,增长17.4%,占进口总值的46.8%。国有企业出口1.15万亿元,增长10.0%,占出口总值的10.3%;进口2.20万亿元,增长30.1%,占进口总值的24.1%。

  \

  (四)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快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前三季度,中国机电产品出口6.41万亿元,增长13%,高于整体出口增速0.6个百分点,占出口总值的57.5%。其中,汽车船舶手机出口分别增长28.5%、12.2%和10.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15万亿元,增长13.7%。中国积极主动扩大进口,优化进口结构,先进技术、关键零部件和重要设备等高新技术产品进口较快增长。

  前三季度,中国七大类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合计出口2.31万亿元,增长9.4%,占出口总值的20.7%。其中,玩具塑料制品、箱包及类似容器出口分别增长49.2%、15.2%和14.7%。

  \

  \

  表2 2017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主要商品数量、金额及增速

  (五)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快速增长

  “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联系,前三季度中国对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20.1%,高出进出口整体增速3.5个百分点。其中,对东盟进出口增长19.2%,对印度进出口增长25.9%,对俄罗斯、中亚进出口分别增长27.7%和23.6%。

  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全面复苏,前三季度中国对传统市场进出口回升。其中,对欧盟、美国和日本进出口分别增长16.4%、18.7%和14.9%,三者合计占中国进出口总值的36.8%。

  近年来,进出口企业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市场多元化取得新进展。前三季度,中国对拉美、非洲国家进出口分别增长23.4%和19.7%,分别高于进出口总体增速6.8和3.1个百分点。其中,对巴西和南非进出口分别增长34%和21.3%。巴西成为中国第九大贸易伙伴。

  \

  (六)中西部地区进出口发力增长

  在开放型产业梯度转移等因素作用下,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进出口增速高于东部,外贸发展的国内区域布局更趋协调。前三季度,中西部地区进出口增长24.7%,增速高于全国8.1个百分点;东北地区进出口增长18.5%,超过整体进出口增速1.9个百分点;东部地区进出口增长15.3%。

  (七)大宗商品进口量价齐升

  在国内工业生产增长的拉动下,中国大宗商品进口稳步增加。前三季度,进口铁矿砂8.17亿吨,增加7.1%;原油3.18亿吨,增加12.2%;大豆7145万吨,增加15.5%;天然气4838万吨,增加22.3%;成品油2241万吨,增加4.2%;铜344万吨,减少9.4%。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拉动,中国进口价格总体上涨10.6%。其中,铁矿砂、原油、铜、成品油、天然气和大豆的进口均价分别上涨38.4%、33%、29.2%、27.5%、13.9%和9.7%。

  \

  \

  二、2017年全年对外贸易形势预测

  (一)国际环境

  2016年下半年开始,全球经济复苏势头改善,增长动力总体不断增强。2017年以来,这一趋势得到延续,全球经济实现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范围最广泛的复苏。美国、欧洲、日本和加拿大等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普遍提速,积极因素不断累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得益于外部环境改善,经济增长也在加快。亚洲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依然强劲,拉美能源资源出口国、独联体国家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仍面临困难,但总体已摆脱衰退、实现复苏。10月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调了对2017年全球、欧元区、日本、亚洲新兴经济体等地区的经济增长预测数据。

  美国经济增长较快。2017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只有1.4%,但二季度增长率加快,达到3.1%,是2015年一季度以来最高值。三季度尽管受飓风等非经济因素影响,GDP增速仍达到3.0%,好于市场预期。预计四季度和2018年初,飓风后的重建将有助于稳定经济增速。随着经济增长趋强,美联储已启动缩减资产负债表进程,金融市场普遍预计,如果经济数据持续好转,美联储可能于2017年底再加息一次。2018年加息三次。特朗普政府为实现3%以上的经济增长率,推动税制改革、放宽管制和重新订立贸易协定,在一些方面已取得初步进展,但总体来看政策进程仍面临不确定性。

  欧洲经济迎来转机。2017年一季度,欧元区GDP环比增长0.5%、同比增长2%,增速恢复至国际金融危机前水平。二季度经济增长进一步提速,GDP环比增长0.6%、同比增长2.3%。欧元区经济实现久违的较强劲增长态势,是国际贸易复苏、财政整固见效和持续低利率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欧元区消费者信心处于200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投资者信心处于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欧元区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系统性金融风险降低。欧洲央行预计,欧元区2017年经济增速为2.2%,创2007年以来新高。但欧元区失业率仍高于国际金融危机前水平,如何有效增加就业岗位、减少结构性失业仍是不小的挑战。

  日本经济缓慢复苏。2017年一季度,日本GDP环比折年率增长2.2%,二季度增长2.5%。上半年,日本GDP同比实际增长1.5%。日本内阁府预计,日本经济仍将维持缓慢复苏的基本趋势。受经济形势好转、企业收益增长、宽松货币政策等因素提振,日本股指创20年来新高。但劳动者薪资水平增长幅度有所减小,加上消费税提高,消费支出增长动力可能有所减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7年日本经济增长率为1.5%。

  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提速但分化加剧。2017年以来,得益于外部环境改善、大宗商品价格温和回升以及内需走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有所提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7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4.6%,增速高于上年的4.3%。世界银行预计,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和太平洋发展中地区2017

  年经济增长率将达到6.4%。但新兴经济体发展不平衡态势没有改变,特别是能源资源出口国经济增长相对低迷。金砖国家中,印度受取消大额纸币、税制改革等因素影响,经济增长出现波动,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其2017年仍有望增长6.7%;俄罗斯、巴西经济已摆脱衰退,但增长依然乏力,经济复苏前景并不明朗;南非经济增速持续在低位运行。

  (二)国内环境

  2017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深化改革创新,振兴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风险,强化预期引导,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新动能加快成长,质量效益明显提高,稳中向好态势持续发展。

  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实际增长6.9%,增速与上半年持平,较2016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前三季度,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8.8%,比2016年同期提高了0.3个百分点。工业结构持续优化,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1.6%和13.4%,增速分别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4.9和6.7个百分点,工业技术含量和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为外贸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优进优出奠定了良好基础。需求结构继续改善。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4%,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4.5%,较2016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

  资同比增长7.5%,资本形成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2.8%。就业成为突出亮点。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7万人,较2016年同期增加了30万人。31个大城市的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七个月保持在5%以下,9月份仅为4.83%,是2012年以来最低点。三季度末,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总量17969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320万人,增长1.8%。三季度,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月均收入3459元,增长7.0%。

  当前,支撑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有利条件不断增多,发展的包容性和获得感明显增强,为对外贸易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也要看到,中国经济仍处在结构调整的过关期,持续向好基础尚需进一步巩固。

  (三)四季度及全年外贸形势预测

  四季度,中国外贸发展既面临有利条件,也存在制约因素。

  从有利条件看,一是世界经济持续回暖。全球经济正加速扩张,国际贸易明显回暖。9月,世贸组织(WTO)将2017年世界货物贸易量增速预期由4月预测的2.4%上调至3.6%,较2016年提高2.3个百分点。三季度WTO世界贸易景气指数(WorldTradeOutlookIndicator)达到102.6,为2011年4月以来最高值。二是国内经济稳中向好态势持续发展。9月份,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达118.6,创2011年有可比数据以来新高;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2.4,创2012年5月以来新高,显示国内需求较为旺盛,将继续拉动进口增长。三是企业信心增强。从122届广交会情况看,中国外贸企业对全球市场回暖感受明显,出口增长预期增强,信心得到提振。

  从不利因素看:一是国际市场仍存在不稳定、不确定性。全球经济虽然总体复苏,但国际环境仍然错综复杂,贸易保护主义形势严峻,热点地区地缘政治局势紧张,给中国外贸带来不少风险。二是2016年同期高基数将影响四季度进出口增速。2016年,中国进出口呈现前低后高、逐季回稳向好态势,四季度进出口由前三季度的下降2.6%转为增长3.8%。受此影响,2017年四季度进出口增速可能高位趋缓。三是国际市场竞争仍较激烈。中国出口受到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和新兴经济体中低端制造业崛起的双重挤压。2017年前8个月,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欧盟和日本的市场份额分别下滑了0.5和0.9个百分点,而东南亚国家产品所占份额明显上升。

  综合分析,四季度中国外贸发展稳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全年外贸进出口能够实现回稳向好的预期目标,外贸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三、2018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环境分析

  展望2018年,随着世界经济稳步复苏、中国经济平稳增长,中国外贸面临的需求环境和发展条件总体是有利的。但外部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相互交织,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国内要素成本继续上升,企业经营压力增大,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1.世界经济复苏好中有忧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减弱,2018年世界经济有望延续

  回升向好态势,进入相对强劲复苏轨道,内生增长动力增强,金融环境有所改善,大宗商品价格可能稳中有升,全球市场信心增强,国际市场需求持续复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8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7%。这一增速不仅高于2008-2017年年均3.3%的水平,也高于1980-2017年年均3.4%的历史增速。其中,新兴经济体增长4.9%,发达国家增长2.0%。与此同时,世界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持续复苏的韧性不足。全球劳动力市场尚未恢复到充分就业状态,薪资增长较为疲软,主要经济体通胀水平大多低于政策目标,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的动力尚不稳固。美联储将加快缩减资产负债表并加息,欧洲央行将从2018年1月起缩减量化宽松规模,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将对全球资本流动和金融市场稳定产生新的影响。受人口老龄化、技术创新尚未形成强大增长动力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短期内难以重返国际金融危机前的繁荣局面。此外,地缘政治风险居高不下,也将拖累世界经济增长步伐。

  2.全球贸易投资格局深刻演变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范围的产业转移一度趋于放缓,一部分离岸外包被在岸生产取代,在较大程度上削弱了全球贸易、投资增长动力。2012-2016年,全球贸易量增速连续5年低于世界经济增速。截至2016年,全球跨国投资规模仍远低于2007年峰值。2017年,在世界经济复苏的带动下,全球贸易投资均呈现恢复增长态势。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预计,2017年全球FDI流量增长5%,达1.8万亿美元。但受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相对成本结构变化、智能制造技术快速发展、市场需求趋于个性化多样化等因素影响,全球产业布局将面临复杂调整,产业转移对贸易投资的促进作用短期内难以完全恢复。在经济增速没有大幅提高的背景下,国际贸易投资难以持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世贸组织预计,2018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将增长3.2%,增速低于2017年,也将低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速。联合国贸发会议预计,2018年全球跨国投资将增加至1.85万亿美元,但仍低于2007年的历史峰值。

  3.保护主义仍将威胁全球经济复苏进程

  2017年以来,随着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势头向好,“逆全球化”浪潮势头有所减弱,全球新增的贸易限制措施有所减少。但不少国家经济增长的包容性不足,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突出,“逆全球化”的温并未消失,保护主义抬头趋势仍将延续。有的国家在政府采购中明确提出优先购买本国货,限制进口竞争。有的国家滥用贸易救济措施,频频对进口产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征收高额进口关税。有的国家试图重新谈判已对外签署的贸易协定,使贸易规则更加有利于本国企业。由于多边谈判进展缓慢,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步伐放缓,国际社会对保护主义缺乏有力的制约机制,贸易摩擦将持续威胁全球贸易健康发展。中国是全球范围贸易摩擦的最大受害者,不仅劳动密集型产品受到多国限制,钢铁等资本密集型产品也成为遭受国外贸易摩擦的焦点。世贸组织一些成员拒不履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5条义务,在对中国产品反倾销调查中继续使用替代国做法,损害中国出口企业合法权益。

  4.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更加激烈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更加重视发展制造业等实体经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纷纷采取措施发展制造业、抢占出口市场份额。新兴经济体纷纷大幅放宽外资准入,积极吸引国际投资,出台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发达国家大力促进制造业回归,不少国家推出了再工业化战略或政策。近期,降低制造业成本成为主要经济体政策重点,不少国家着力推动削减制造业企业土地、物流、税收、社保等成本负担,其中美国拟将企业所得税率从35%降至20%,法国提出将企业所得税率从33.3%降至25%,印度推行新税制,改善税收环境,降低企业税收负担。此外,发达国家大力推动更新基础设施,新兴经济体建立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也将对出口产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下,一些跨国公司将部分布局在中国的出口产能向周边新兴经济体转移,将对中国加工贸易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5.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看好

  近年来,中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度扩大总需求,经济运行稳的格局更加巩固,好的态势更加明显,转型升级不断取得新成效。从产业结构看,农业基础得到加强,工业发展水平上升,服务业成为第一大产业。从需求结构看,内需与外需的关系更加协调,消费与投资比例关系趋于合理,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提高。特别是,中国经济新动能加快成长,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升级焕发出新的生机,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据测算,新动能对中国就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

  当前,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深入推进,将优化经济供给结构,创造新的消费和投资需求,拓展新的市场空间。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全面部署,将极大地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热情,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此同时,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凸显,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总体上看,2018年中国经济有望保持平稳运行、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但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不容低估。

  综合考虑国际国内环境,2018年中国外贸发展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不少挑战。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外贸正处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阶段,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随着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中国科技实力增强、产业不断升级,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标准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新优势将逐步形成,为外贸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将进一步深化,为外贸发展提供新的广阔空间。

  面对外贸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商务部将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扎实落实国家关于外贸稳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措施,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妥善应对贸易摩擦。深入推进外贸“五个优化”、“三项建设”,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外贸转型升级。坚持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在稳定出口市场的同时主动扩大进口,特别是全力办好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努力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打造成为世界各国展示国家发展成就、开展国际贸易的开放型合作平台,打造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公共产品,打造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标志性工程

  专栏三  中国积极筹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2017年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宣布,中国将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6月2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总体方案》。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加强同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合作,调动部门、地方、企业的积极性,努力办成国际一流的博览会。

  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外贸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标志。从1957年举办第一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到2007年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由单一出口平台转变为进出口双向交易平台,再到2018年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对外贸易走过了辉煌的历程,外贸政策从出口导向朝着注重进出口平衡发展的方向转变。

  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有利于中国扩大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有利于改善供给结构、引导国内企业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中国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第二进口大国,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进口额增量占全球增量的近20%,成为全球贸易复苏的重要动力。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超过8万亿美元的商品,这将为世界各国带来巨大商机。中国将在稳定出口市场的同时主动扩大进口,鼓励国内各类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进口适销商品,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出更大贡献。

  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促进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仅为世界各国扩大对华出口提供新的机遇,也为各国之间开展国际贸易搭建合作平台,将为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联动增长贡献“中国力量”。据商务部估计,将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将加强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合作,汇聚各方力量,不断提升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服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外开放和外交大局的同时,为世界各国加强交流合作提供国际公共产品。

  \

  专栏一  5年回眸: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

  对外贸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对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创造就业、增加税收等发挥着重要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外贸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外贸发展的政策措施。商务部会同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狠抓政策落实,大力推进国际市场布局、国内区域布局、商品结构、经营主体和贸易方式“五个优化”,加快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贸易平台、国际营销网络“三项建设”,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切实为企业减负助力,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做强一般贸易,提升加工贸易,发展其他贸易,取得积极成效。中国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国际市场份额稳步提升,动力转换和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外贸优进优出取得显著成效,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货物贸易大国地位不断巩固。2009年以来,中国连续八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地位。在全球贸易持续低迷背景下,中国进出口表现优于其它主要经济体。中国出口占国际市场份额从2011年的10.4%上升至2016年的13.2%。外贸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外贸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人数达到1.8亿左右,约占全国就业总数的23%。2016年,进口环节税收达1.54万亿元,占全国税收收入11.8%。

  二是进出口结构持续优化。国际市场结构更加多元,2016年,发展中经济体和新兴市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占中国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45.6%和27.7%,较2011年分别提高3.1个百分点和3.8个百分点。国内区域布局更加均衡,中西部地区占全国外贸出口的比重达到15.2%,较2011年提高3.3个百分点。商品结构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机电产品在出口中的占比由2011年的57.2%増至2016年的57.6%,钢材、原油、成品油等产品出口比重下降。经营主体活力增强,民营企业成为外贸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出口中的比重首次超过外资企业,由2011年的33.5%上升至2016年的46%,提高12.5个百分点。贸易方式进一步优化,一般贸易快速发展,占出口的比重提高到53.8%,较2011年提高5.5个百分点。

  三是外贸发展动能加快转换。外贸企业持续从供给侧发力,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努力培育竞争新优势,企业创新能力、品牌建设、营销能力不断增强,具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自主营销渠道以及高技术、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产品出口增速高于传统商品。2009年以来,中国连续8年保持机电产品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地位。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快速增长,有效满足甚至创造了市场需求,成为外贸新的增长点。

  四是中国外贸发展惠及全球。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积极同世界各国开展经贸合作,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交融格局,对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制造”增进了全球消费者福利,“中国市场”带动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国政府坚持进口与出口并重,在稳定出口市场的同时主动扩大进口,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进口市场之一,进口占全球份额的1/10左右。

  (二)一般贸易占比进一步提高

  前三季度,一般贸易进出口11.49万亿元,增长18.1%,占全国外贸总值的56.6%,较2016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6.10万亿元,增长12.0%,占出口总值的54.6%;进口5.40万亿元,增长25.8%,占进口总值的59.1%。

  前三季度,加工贸易进出口5.81万亿元,增长12.7%,占全国外贸总值的28.6%。其中,出口3.70万亿元,增长11.2%,占出口总值的33.1%,与2016年同期基本持平。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取得初步成效,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出口增长快于东部地区。加工贸易进口2.12万亿元,增长15.5%,占进口总值的23.3%,较2016年同期下降1.4%。前三季度,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成为外贸发展的亮点。

  专栏二   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近年来,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较大的交易规模和产业集群。2016年以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跨境电商健康有序发展的政策措施,为跨境电商创造了更加公平、便利的发展环境。13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配套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交易规模快速增长,业务模式不断创新。

  2017年上半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3.6万亿元,增长30.7%。其中,出口跨境电商交易规模2.75万亿元,增长31.5%;进口跨境电商交易规模8624亿元,增长66.3%。跨境电商已经成为中国外贸增长的重要动力,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

  2017年9月2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深入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措施,提出:

  一要在全国复制推广跨境电商线上综合服务和线下产业园区“两平台”及信息共享、金融服务、智能物流、风险防控等监管和服务“六体系”等成熟做法,积极探索新经验,在制定跨境电商国际标准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要再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城市建设新的综合试验区,推动跨境电商在更大范围发展。

  三要围绕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着力打造互联互通、智能化的新型外贸基础设施,鼓励建设覆盖重要国别、重点市场的海外仓,加强物流网络等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四要按照包容审慎有效的要求加大监管创新,促进各综合试验区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对接,实现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推动建立针对跨境电商的交易风险防范和消费者权益保障机制,大力打击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会议还决定,将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监管过渡期政策再延长一年至2018年底,并加快完善相关制度。

  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发挥中国制造业大国优势,拓展海外营销渠道,合理增加进口,扩大国内消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外贸转型升级;有利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有利于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商务部和相关部门将落实好国务院确定的支持跨境电商发展政策措施,推动跨境电商健康发展。

  中国支持跨境电商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支持企业围绕技术、物流、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加强与境外企业合作,通过规范的海外仓、体验店等模式融入国外零售体系,逐步实现经营规范化、管理专业化、物流标准化和监管科学化。商务部将继续积极参与电子商务国际规则制定,鼓励行业组织及企业参与电子商务国际标准、规范和规则体系建设。

  (三)民营企业在外贸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前三季度,民营企业进出口7.81万亿元,增长17.8%,占进出口总值的38.5%,比重较2016年同期提升0.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5.23万亿元,增长14.7%,占出口总值的46.8%,比重较2016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出口第一大经营主体的地位进一步巩固;进口2.58万亿元,增长24.4%。前三季度,外资企业出口4.78万亿元,增长10.5%,占出口总值的42.8%,比重较2016年同期下降0.7个百分点;进口4.28万亿元,增长17.4%,占进口总值的46.8%。国有企业出口1.15万亿元,增长10.0%,占出口总值的10.3%;进口2.20万亿元,增长30.1%,占进口总值的24.1%。

  \

  (四)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快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前三季度,中国机电产品出口6.41万亿元,增长13%,高于整体出口增速0.6个百分点,占出口总值的57.5%。其中,汽车船舶手机出口分别增长28.5%、12.2%和10.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15万亿元,增长13.7%。中国积极主动扩大进口,优化进口结构,先进技术、关键零部件和重要设备等高新技术产品进口较快增长。

  前三季度,中国七大类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合计出口2.31万亿元,增长9.4%,占出口总值的20.7%。其中,玩具塑料制品、箱包及类似容器出口分别增长49.2%、15.2%和14.7%。

  \

  \

  表2 2017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主要商品数量、金额及增速

  (五)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快速增长

  “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联系,前三季度中国对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20.1%,高出进出口整体增速3.5个百分点。其中,对东盟进出口增长19.2%,对印度进出口增长25.9%,对俄罗斯、中亚进出口分别增长27.7%和23.6%。

  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全面复苏,前三季度中国对传统市场进出口回升。其中,对欧盟、美国和日本进出口分别增长16.4%、18.7%和14.9%,三者合计占中国进出口总值的36.8%。

  近年来,进出口企业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市场多元化取得新进展。前三季度,中国对拉美、非洲国家进出口分别增长23.4%和19.7%,分别高于进出口总体增速6.8和3.1个百分点。其中,对巴西和南非进出口分别增长34%和21.3%。巴西成为中国第九大贸易伙伴。

  \

  (六)中西部地区进出口发力增长

  在开放型产业梯度转移等因素作用下,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进出口增速高于东部,外贸发展的国内区域布局更趋协调。前三季度,中西部地区进出口增长24.7%,增速高于全国8.1个百分点;东北地区进出口增长18.5%,超过整体进出口增速1.9个百分点;东部地区进出口增长15.3%。

  (七)大宗商品进口量价齐升

  在国内工业生产增长的拉动下,中国大宗商品进口稳步增加。前三季度,进口铁矿砂8.17亿吨,增加7.1%;原油3.18亿吨,增加12.2%;大豆7145万吨,增加15.5%;天然气4838万吨,增加22.3%;成品油2241万吨,增加4.2%;铜344万吨,减少9.4%。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拉动,中国进口价格总体上涨10.6%。其中,铁矿砂、原油、铜、成品油、天然气和大豆的进口均价分别上涨38.4%、33%、29.2%、27.5%、13.9%和9.7%。

  \

  \

  二、2017年全年对外贸易形势预测

  (一)国际环境

  2016年下半年开始,全球经济复苏势头改善,增长动力总体不断增强。2017年以来,这一趋势得到延续,全球经济实现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范围最广泛的复苏。美国、欧洲、日本和加拿大等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普遍提速,积极因素不断累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得益于外部环境改善,经济增长也在加快。亚洲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依然强劲,拉美能源资源出口国、独联体国家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仍面临困难,但总体已摆脱衰退、实现复苏。10月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调了对2017年全球、欧元区、日本、亚洲新兴经济体等地区的经济增长预测数据。

  美国经济增长较快。2017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只有1.4%,但二季度增长率加快,达到3.1%,是2015年一季度以来最高值。三季度尽管受飓风等非经济因素影响,GDP增速仍达到3.0%,好于市场预期。预计四季度和2018年初,飓风后的重建将有助于稳定经济增速。随着经济增长趋强,美联储已启动缩减资产负债表进程,金融市场普遍预计,如果经济数据持续好转,美联储可能于2017年底再加息一次。2018年加息三次。特朗普政府为实现3%以上的经济增长率,推动税制改革、放宽管制和重新订立贸易协定,在一些方面已取得初步进展,但总体来看政策进程仍面临不确定性。

  欧洲经济迎来转机。2017年一季度,欧元区GDP环比增长0.5%、同比增长2%,增速恢复至国际金融危机前水平。二季度经济增长进一步提速,GDP环比增长0.6%、同比增长2.3%。欧元区经济实现久违的较强劲增长态势,是国际贸易复苏、财政整固见效和持续低利率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欧元区消费者信心处于200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投资者信心处于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欧元区结构性改革初见成效,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系统性金融风险降低。欧洲央行预计,欧元区2017年经济增速为2.2%,创2007年以来新高。但欧元区失业率仍高于国际金融危机前水平,如何有效增加就业岗位、减少结构性失业仍是不小的挑战。

  日本经济缓慢复苏。2017年一季度,日本GDP环比折年率增长2.2%,二季度增长2.5%。上半年,日本GDP同比实际增长1.5%。日本内阁府预计,日本经济仍将维持缓慢复苏的基本趋势。受经济形势好转、企业收益增长、宽松货币政策等因素提振,日本股指创20年来新高。但劳动者薪资水平增长幅度有所减小,加上消费税提高,消费支出增长动力可能有所减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7年日本经济增长率为1.5%。

  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提速但分化加剧。2017年以来,得益于外部环境改善、大宗商品价格温和回升以及内需走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有所提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7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4.6%,增速高于上年的4.3%。世界银行预计,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和太平洋发展中地区2017

  年经济增长率将达到6.4%。但新兴经济体发展不平衡态势没有改变,特别是能源资源出口国经济增长相对低迷。金砖国家中,印度受取消大额纸币、税制改革等因素影响,经济增长出现波动,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其2017年仍有望增长6.7%;俄罗斯、巴西经济已摆脱衰退,但增长依然乏力,经济复苏前景并不明朗;南非经济增速持续在低位运行。

  (二)国内环境

  2017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深化改革创新,振兴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风险,强化预期引导,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新动能加快成长,质量效益明显提高,稳中向好态势持续发展。

  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实际增长6.9%,增速与上半年持平,较2016年同期加快0.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前三季度,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8.8%,比2016年同期提高了0.3个百分点。工业结构持续优化,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1.6%和13.4%,增速分别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4.9和6.7个百分点,工业技术含量和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为外贸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优进优出奠定了良好基础。需求结构继续改善。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4%,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4.5%,较2016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

  资同比增长7.5%,资本形成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2.8%。就业成为突出亮点。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7万人,较2016年同期增加了30万人。31个大城市的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七个月保持在5%以下,9月份仅为4.83%,是2012年以来最低点。三季度末,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总量17969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320万人,增长1.8%。三季度,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月均收入3459元,增长7.0%。

  当前,支撑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有利条件不断增多,发展的包容性和获得感明显增强,为对外贸易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也要看到,中国经济仍处在结构调整的过关期,持续向好基础尚需进一步巩固。

  (三)四季度及全年外贸形势预测

  四季度,中国外贸发展既面临有利条件,也存在制约因素。

  从有利条件看,一是世界经济持续回暖。全球经济正加速扩张,国际贸易明显回暖。9月,世贸组织(WTO)将2017年世界货物贸易量增速预期由4月预测的2.4%上调至3.6%,较2016年提高2.3个百分点。三季度WTO世界贸易景气指数(WorldTradeOutlookIndicator)达到102.6,为2011年4月以来最高值。二是国内经济稳中向好态势持续发展。9月份,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达118.6,创2011年有可比数据以来新高;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2.4,创2012年5月以来新高,显示国内需求较为旺盛,将继续拉动进口增长。三是企业信心增强。从122届广交会情况看,中国外贸企业对全球市场回暖感受明显,出口增长预期增强,信心得到提振。

  从不利因素看:一是国际市场仍存在不稳定、不确定性。全球经济虽然总体复苏,但国际环境仍然错综复杂,贸易保护主义形势严峻,热点地区地缘政治局势紧张,给中国外贸带来不少风险。二是2016年同期高基数将影响四季度进出口增速。2016年,中国进出口呈现前低后高、逐季回稳向好态势,四季度进出口由前三季度的下降2.6%转为增长3.8%。受此影响,2017年四季度进出口增速可能高位趋缓。三是国际市场竞争仍较激烈。中国出口受到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和新兴经济体中低端制造业崛起的双重挤压。2017年前8个月,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欧盟和日本的市场份额分别下滑了0.5和0.9个百分点,而东南亚国家产品所占份额明显上升。

  综合分析,四季度中国外贸发展稳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全年外贸进出口能够实现回稳向好的预期目标,外贸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三、2018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环境分析

  展望2018年,随着世界经济稳步复苏、中国经济平稳增长,中国外贸面临的需求环境和发展条件总体是有利的。但外部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相互交织,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国内要素成本继续上升,企业经营压力增大,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1.世界经济复苏好中有忧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减弱,2018年世界经济有望延续

  回升向好态势,进入相对强劲复苏轨道,内生增长动力增强,金融环境有所改善,大宗商品价格可能稳中有升,全球市场信心增强,国际市场需求持续复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2018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7%。这一增速不仅高于2008-2017年年均3.3%的水平,也高于1980-2017年年均3.4%的历史增速。其中,新兴经济体增长4.9%,发达国家增长2.0%。与此同时,世界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持续复苏的韧性不足。全球劳动力市场尚未恢复到充分就业状态,薪资增长较为疲软,主要经济体通胀水平大多低于政策目标,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的动力尚不稳固。美联储将加快缩减资产负债表并加息,欧洲央行将从2018年1月起缩减量化宽松规模,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将对全球资本流动和金融市场稳定产生新的影响。受人口老龄化、技术创新尚未形成强大增长动力等因素影响,全球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短期内难以重返国际金融危机前的繁荣局面。此外,地缘政治风险居高不下,也将拖累世界经济增长步伐。

  2.全球贸易投资格局深刻演变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范围的产业转移一度趋于放缓,一部分离岸外包被在岸生产取代,在较大程度上削弱了全球贸易、投资增长动力。2012-2016年,全球贸易量增速连续5年低于世界经济增速。截至2016年,全球跨国投资规模仍远低于2007年峰值。2017年,在世界经济复苏的带动下,全球贸易投资均呈现恢复增长态势。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预计,2017年全球FDI流量增长5%,达1.8万亿美元。但受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相对成本结构变化、智能制造技术快速发展、市场需求趋于个性化多样化等因素影响,全球产业布局将面临复杂调整,产业转移对贸易投资的促进作用短期内难以完全恢复。在经济增速没有大幅提高的背景下,国际贸易投资难以持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世贸组织预计,2018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将增长3.2%,增速低于2017年,也将低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速。联合国贸发会议预计,2018年全球跨国投资将增加至1.85万亿美元,但仍低于2007年的历史峰值。

  3.保护主义仍将威胁全球经济复苏进程

  2017年以来,随着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势头向好,“逆全球化”浪潮势头有所减弱,全球新增的贸易限制措施有所减少。但不少国家经济增长的包容性不足,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突出,“逆全球化”的温并未消失,保护主义抬头趋势仍将延续。有的国家在政府采购中明确提出优先购买本国货,限制进口竞争。有的国家滥用贸易救济措施,频频对进口产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征收高额进口关税。有的国家试图重新谈判已对外签署的贸易协定,使贸易规则更加有利于本国企业。由于多边谈判进展缓慢,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步伐放缓,国际社会对保护主义缺乏有力的制约机制,贸易摩擦将持续威胁全球贸易健康发展。中国是全球范围贸易摩擦的最大受害者,不仅劳动密集型产品受到多国限制,钢铁等资本密集型产品也成为遭受国外贸易摩擦的焦点。世贸组织一些成员拒不履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5条义务,在对中国产品反倾销调查中继续使用替代国做法,损害中国出口企业合法权益。

  4.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更加激烈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更加重视发展制造业等实体经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纷纷采取措施发展制造业、抢占出口市场份额。新兴经济体纷纷大幅放宽外资准入,积极吸引国际投资,出台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发达国家大力促进制造业回归,不少国家推出了再工业化战略或政策。近期,降低制造业成本成为主要经济体政策重点,不少国家着力推动削减制造业企业土地、物流、税收、社保等成本负担,其中美国拟将企业所得税率从35%降至20%,法国提出将企业所得税率从33.3%降至25%,印度推行新税制,改善税收环境,降低企业税收负担。此外,发达国家大力推动更新基础设施,新兴经济体建立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也将对出口产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形势下,一些跨国公司将部分布局在中国的出口产能向周边新兴经济体转移,将对中国加工贸易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5.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看好

  近年来,中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度扩大总需求,经济运行稳的格局更加巩固,好的态势更加明显,转型升级不断取得新成效。从产业结构看,农业基础得到加强,工业发展水平上升,服务业成为第一大产业。从需求结构看,内需与外需的关系更加协调,消费与投资比例关系趋于合理,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提高。特别是,中国经济新动能加快成长,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传统产业通过技术升级焕发出新的生机,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据测算,新动能对中国就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

  当前,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深入推进,将优化经济供给结构,创造新的消费和投资需求,拓展新的市场空间。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全面部署,将极大地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热情,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此同时,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凸显,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总体上看,2018年中国经济有望保持平稳运行、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但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不容低估。

  综合考虑国际国内环境,2018年中国外贸发展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不少挑战。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外贸正处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阶段,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随着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中国科技实力增强、产业不断升级,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标准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新优势将逐步形成,为外贸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将进一步深化,为外贸发展提供新的广阔空间。

  面对外贸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商务部将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扎实落实国家关于外贸稳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措施,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发展,妥善应对贸易摩擦。深入推进外贸“五个优化”、“三项建设”,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外贸转型升级。坚持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在稳定出口市场的同时主动扩大进口,特别是全力办好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努力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打造成为世界各国展示国家发展成就、开展国际贸易的开放型合作平台,打造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公共产品,打造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标志性工程

  专栏三  中国积极筹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2017年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宣布,中国将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6月2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总体方案》。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加强同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合作,调动部门、地方、企业的积极性,努力办成国际一流的博览会。

  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外贸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标志。从1957年举办第一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到2007年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由单一出口平台转变为进出口双向交易平台,再到2018年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对外贸易走过了辉煌的历程,外贸政策从出口导向朝着注重进出口平衡发展的方向转变。

  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有利于中国扩大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有利于改善供给结构、引导国内企业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中国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第二进口大国,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进口额增量占全球增量的近20%,成为全球贸易复苏的重要动力。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超过8万亿美元的商品,这将为世界各国带来巨大商机。中国将在稳定出口市场的同时主动扩大进口,鼓励国内各类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进口适销商品,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出更大贡献。

  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促进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仅为世界各国扩大对华出口提供新的机遇,也为各国之间开展国际贸易搭建合作平台,将为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联动增长贡献“中国力量”。据商务部估计,将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将加强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合作,汇聚各方力量,不断提升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服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外开放和外交大局的同时,为世界各国加强交流合作提供国际公共产品。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